close

今天想來跟大家分享的是關於"匯率"、"外幣"的一些事情~

雖然可能這個主題大家會覺得不是什麼重要的事,但卻是跟我們查帳息息相關的關鍵喔

一開始查帳可能會有點搞不清楚什麼原幣、什麼本幣、再重評的時候到底要用什麼匯率?

法人一層一層往上併的時候為什麼要乘以一層一層的匯率?都弄得頭昏眼花了

下面就來好好地分享一下啦!

 

原幣數

在客戶的明細帳、科目餘額表(未銷表)等等的PBC中時常會看到"原幣數"

那麼這個原幣數到底代表什麼意思呢?

原幣數的意思就是:客戶在執行某項交易時採用的計價幣別

客戶可能跟A供應商的交易都是採用歐元計價、跟B銷售客戶採用美元計價、跟C公司採用台幣計價...等等

其實就是某項交易的原始交易幣別=>所以原幣數可能會有很多種

 

本幣數

本幣數的意思呢就是一家公司的記帳本位幣

所以每家公司的本幣數只會有一種

一個簡單(但不是絕對)的區分辦法:

大部分來說 台灣的公司本幣就會是新台幣、美國公司是美金、大陸的公司是人民幣......等等

 

原幣數與本幣數的關係

因為一家公司的本幣就是他們的記帳幣別

當發生一件交易跟公司本身記帳幣別不同的時候,他們就會以當時的匯率把原幣數轉換為本幣數

 

重評價

因為原幣數與本幣數的不同,我們在核閱/查核的時候便會對客戶的帳務進行重評價

EX. 在10月時一家台灣公司銷售給美國公司,產生100美元的應收帳款

當時的匯率是29->所以10月立了AR 新台幣 2,900元

到了12/31 這筆AR還未收回,當時的匯率是 30元

那我們便會對客戶的AR進行重評價 用100(原幣數)x 30(12/31換算為客戶本幣數的匯率)=3,000

此時也會產生3,000-2,900=100的未實現兌換損益唷~

 

合併報表匯率換算

假如一家公司的本幣是台幣->他再上層的公司的本幣是人民幣->再上層的母公司本幣是美金

這邊再假設12/31 台幣換人民幣匯率:0.2 人民幣換美元匯率 0.15

以上面的例子來說12/31 100美元的AR 最後在報表上應該如何呈現呢

第一步的算法跟上面一樣,需要進行重評價 100x30=3,000

接著需要再往上併一層至人民幣 3,000x0.2=600

最後再併到最終母公司 600x0.15=90 美元

所以雖然一筆交易 並且是美元 原本這筆交易發生時是100,但在12/31併到最上層後,

明明同樣是美元 最後卻成了90美元

我們這邊舉的例子只是100元美金(雖然匯率是我大概亂舉例的),最後變成90美元

由此可知一個大集團因為匯率的差異可能會產生幾百萬、幾千萬甚至是幾億的匯兌損益呢!!!

 

所以匯率這件事情還是不容小覷的~

我們在做底稿的時候所使用的匯率也要小心檢查有沒有用錯唷~

 

 

以上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一隻審計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